目前分類:名詞解釋 (9)

瀏覽方式: 標題列表 簡短摘要

介紹
貝斯 [ 1 ], 托馬斯1702-1761 。是一引人地使用可能性評估的英國神學家和數學家。那是計算一次新事件的可能性根據 從實驗的資料被獲得了的更加早期的可能性估計。

貝斯記下了他的想法在可能性在“Essay 往解決一個問題在Chances” 教條; (1763 年, 遺腹出版) 。工作成為了一個統計技術的依據, 現在叫做貝葉斯統計。

貝葉斯方法一個主要特點是使用經驗主義地被獲得的可能性發行的概念為人口參量。貝葉斯方法允許對客觀資料或主觀 觀點 [ 2 的 ] 用途 在指定預先的發行 [ 3 ]。以貝葉斯方法, 不同的個體也許指定不同的預先的發行。古典統計員爭辯說, 因此, 貝葉斯方法遭受缺乏可觀性。

貝葉斯擁護者爭論, 正確地, 統計推斷古典方法有固定主觀(通過抽樣檢驗方法和‘randomness’ 的做法的選擇; 發行) 和那貝葉斯方法的好處是, 主觀使明確 [ 4]。但是, 預先的發行無法容易地被爭論強烈是‘subjective’ 。

貝葉斯方法廣泛地被使用了在統計決定理論。在這上下文, 貝斯定理為結合提供一個機制預先的可能性發行為自然狀態與新樣品資訊, 聯合的資料給修改過的可能性發行關於狀態自然, 可能然後被使用作為一個預先的可能性與未來新樣品, 等等。意向是, 更加早期的可能性然後使用做出曾經更好的決定。因而, 這是一個重申或學習進程, 和是為建立從經驗學會的電腦程式的一個共同的依據(參見 反饋和擁擠) 。


黑和藍色出租汽車
考慮證人問題在法院。證人報告臭名遠揚地是不可靠的, 不停止人被鎖根據少許更多。

考慮一個共同地被援引的情節。

資料第一個片斷:
鎮有二個出租汽車公司, 你跑藍色計程車並且其他使用黑計程車。它知道, Blue Company 有15 輛出租汽車並且Black Cab Company 有85 輛車。後一夜, 有一次闖禍後逃走的事故介入出租汽車。它假設, 所有100 輛出租汽車當時是在街道。

資料第二個片斷:
證人看事故和聲稱一輛藍色出租汽車是包含的。應防禦請求, 證人接受視覺測試在情況下相似與那些在夜在考慮中。一再提出與一輛藍色出租汽車和一輛黑出租汽車, in‘random’ 命令, 證人展示他能成功地辨認出租汽車的顏色4 次喪失5 (80% 時間) 。時間的休息或1/5, 他錯誤辨識一輛藍色出租汽車作為黑色或一輛黑出租汽車作為藍色。

貝葉斯概率論問以下問題, "如果證人報告看見一輛藍色出租汽車, 多麼可能是它他有顏色正確?"

因為證人是正確80% 時間(那是4 次在5), 他是還不正確1 次在5, 平均。

為15 輛藍色出租汽車, 他作為是作為是會(正確地) 辨認80% 他們藍色的, 即12 , 和錯誤辨識其它3 輛藍色出租汽車黑的。

為85 輛黑出租汽車, 他不正確地 並且 會辨認20% 他們作為是藍色的, 即17 。

因而, 總計, 他會錯誤辨識顏色的20 出租汽車。並且, 他會叫有只15 輛藍色出租汽車在鎮的29 出租汽車藍色!

在情況在考慮中, 證人是告訴我們, 出租汽車是藍色的。

但他會辨認29 出租汽車作為是藍色的。那是他叫了12 輛藍色出租汽車‘blue’, 並且17 輛黑出租汽車他並且叫‘blue’ 。

所以, 在測試證人說, 29 輛出租汽車是藍色和只是正確12 次!

因而, 出租汽車證人聲稱是藍色實際上是藍色的, 給證人的證明能力的可能性, 是12/29, 即0.41 。

當證人說出租汽車是藍色的, 他是不正確因此幾乎3 次出於每5 次。試驗證明證人是正確的較少比一半時間。

貝葉斯可能性考慮到出租汽車的真正的發行在鎮。它採取帳戶, 不僅證人的能力正確地辨認藍色出租汽車(80%), 而且證人的能力辨認藍色出租汽車的顏色在所有出租汽車之中在鎮裡。換句話說, 貝葉斯可能性考慮到證人的傾向錯誤辨識黑出租汽車。在貿易, 這些叫做 ' 假的正面的。

' 假的陰性的 是證人錯誤辨識作為黑色的藍色出租汽車。 貝葉斯可能性統計(BPS) 變得最重要當試圖計算比較小風險。BPS 變得重要在發行作為在這種情況下不任意的情況, 有更黑的出租汽車比藍色一□的地方。

和黑色, 演算{有證人稱觸犯的出租汽車68 輛出租汽車證人正確地被命名作為黑色} 結束{71 輛出租汽車證人想法是黑的} 。那是68/71 (區別是3 輛藍色出租汽車證人想法是黑的); 或幾乎96% 時間, 當證人認為出租汽車是黑的, 它的確是黑的。

不幸地, 多數居於未受訓練在對可能性的分析傾向於intuit, 從證人的80% 準確性, 證人可能辨認藍色汽車 在許多其他之中 以80% 準確率。我希望上面的例子將說服您這是非常不安全的信仰。因而, 在法庭審問, 這不是人的能力辨認一個人在8 之中(與1/8th, 或12.5%, 猜測的‘right’ 的機會; 由運氣!) 在事關的一個預先安排聯盟, 僅他們的能力認可他們在一條擁擠街道或一條變暗的巷道在重音的情況。


VivianX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金本位制的由來?

  黃金在貨幣體系中發生作用,最早可追溯到16—18世紀被各個新興的資本主義國家所廣泛採用的金銀本位制復本位制復本位制分兩種形式,一種是金銀兩幣按其各自實際價流通的“平行本位制”,如英國,金幣“基尼”與銀幣“先令”,就同時按市場比價流通;另一種是兩幣按國家法定比價流通的“雙本位制”或“兩幣位制”也即通常所稱的“復本位制”。美國和歐洲大陸國家曾採用這種制度。復本位制是不穩定的貨幣制度,由於“劣幣驅逐良幣”的格雷欣法則作用,經常使商品價格和交易處於混亂狀態。從19世紀起各國相繼放棄金銀本位,如英國,於1816年頒布鑄幣條例.發行金幣,1823年英國的銀行券開始可以兌換金幣;實現了真正的金本位制。歐洲一些大陸國家也於1878年停止銀幣的自由鑄造,由復本位制轉向“金本位制”。到19世紀後期,西方各國普遍採用金本位制,於是
形成了一個統一的國際貨幣體系——國際金本位制。傳統的國際金本位制,以黃金作為貨幣體系的基礎。廣義的金本位制還包括金塊本位制和金匯兌本位制。金本位制的特點是:(1)由國家以法定重量和成色的黃金鑄成金幣,在市場上流通,其他金屬輔幣和銀行券可以自由兌換成金幣或等量的黃金;(2)准許黃金自由買賣、儲藏和輸出入國境,私人持有的金塊可以交給國家鑄成金幣;(3)國家的貨幣儲備和辦理國際結算都使用黃金;(4)外匯匯率由各國貨幣含金量確定,匯率波動受黃金輸送點限制;(5)各國國際收支通過“物價與現金流動機制”自動調節,金融當局無須干預。
       
        由於金本位制的這些特點,可以保證貨幣匯價的穩定促進了國際貿易的順利開展,由於國內貨幣發行受到中央銀行所擁有的黃金儲備的約束,不會出現過分的通貨膨脹;對於國際收支也能起到調節作用。但同時金本位制也有其不利之處,最致命的缺陷是其賴以生存的基礎不穩定.黃金存量的增長跟不上國內生產和流通的不斷擴大以及社會財富的快速增長,國民經濟的發展與貨幣基礎的矛盾日益尖銳;其次是它往往使—國的國內貨幣政策取決於黃金流出還是流入,有可能出現由於黃金的流出,即使對外貿易收支已陷於逆差,仍不得不採取緊縮政策;或由於黃金流入而被迫採取膨脹政策的情況。

金本位之廢除?
  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各參戰國紛紛停止銀行券的兌現併發行不可兌現的紙幣,同時禁止黃金出口,金本位制終於崩潰。一戰後,1922年在義大利召開的世界貨幣會議上,決定採用“節約黃金”的原則.除美國實行金本位制外,英法實行金塊本位制,其他國家多實行金匯兌本位制。”金塊本位制的特點是:國內不流通金幣,只發行代表一定重量黃金的銀行券,銀行券只能有限制地兌換金塊。而金匯兌本位制又稱“虛金本位制”,其主要特點是:銀行券在國內不能兌換黃金和金幣,只能兌換外匯。該國貨幣一般與另一個實行金本位制或金塊本位制國家的貨幣保持固定的比價,並在後者存放外匯或黃金作為平準基金,從而間接實行了金本位制。實際上,它是一種帶有附屬性質的貨幣制度。當然,無論金塊本位制或金匯兌本位制,都是削弱了的金本位制.很不穩定。而這種脆弱的制度經過1929年—1933年的世界經濟危機,終於全部瓦解
。 


http://big5.ce.cn/economy/gold/hjkt/hjcs/200408/13/t20040813_1499713.shtml

VivianX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1.head of state:「國家元首」。
2.head of government:「政府首長」。
以上兩個名詞的翻譯基本上不用對其涵義多做解釋了。不過就政治學來說,前者是體制上的國家領導人、而後者則是實際上握有國家最高權力者。有些情況下兩者合一,例如美國的總統;有些情況下兩者不是同一人,例如一些君主立憲制國家,像日本的天皇和首相,前者是head of state、後者是head of government。

3.separation of power:「權力分立」。
4.fusion of power:「權力融合」。
以上又是一組有相對性的兩個名詞。separation of power是指中央政府在總統制之下,代表行政權的總統和立法權的國會各自產生、並相互對立而制衡。fusion of power則是指內閣制,內閣由國會議員中產生,形成一種立法權和行政權融合的情形。

5.immobilism:「不機動性」。著名政治學者、美國耶魯大學的林茲(Juan Linz)教授,認為總統制有兩大特性:其一是國會和總統各自產生且任期固定,稱為「僵固性」(rigidity);其二則是不像內閣制那樣,國會不能對總統進行不信任投票、總統亦無權解散國會,稱之為「不機動性」(immobilism)。

6.deadlock:「死結」、「僵局」。這有廣義及狹義兩解。廣義就如同字面上所呈現的,政治上任何極難或無法解套的困境或對立,均可稱之。狹義而言,專指總統制之下、國會和總統雙方(尤其是國會多數黨並非總統所屬的黨時)僵持不下的局面;美國總統柯林頓在第一次任期內,曾經發生多數黨為共和黨的國會拒絕通過聯邦政府預算案的情形,導致聯邦政府一度因無法正常發薪、絕大多數部門停止運作約兩個月,就是一個典型的例子。

7.bicameral:「兩院制」。
8.unicameral:「一院制」。
兩院制是指單一的國會之下,基於歷史遺緒(例如英國)或平衡區域權益(例如美國)的緣故,再區分為上、下或參、眾兩議院的制度。一院制則是相對於兩院制,單一國會沒有再分成兩個議院,例如瑞典。

9.shadow cabinet:「影子內閣」。典型的內閣制國家,在野黨雖沒有組閣權,但往往會推派黨內適當人選形成所謂「影子內閣」,來提出和執政黨相應的政策。例如英國目前是工黨執政、內閣成員均是工黨籍的國會議員,但在野的保守黨會指派該黨適當的國會議員,作為「影子財政大臣」、「影子外相」....等等,以領銜提出各領域之對應政策、來質詢執政黨及作為民眾了解該黨政策走向的參考指標。

10.new institutionalism:「新制度主義」。古典的「制度主義」認為,制度的變革勢將帶動政治的進步,制度的好壞決定施政結果之良窳。但「新制度主義」則認為,制度本身沒有絕對的好壞,還要靠其他各種條件來加以配合,所以主張制度的好壞要以實際施行的結果如何、才能加以認定。

11.modern conservatism:「現代保守主義」。要理解這個名詞之前,需先明瞭所謂「保守主義」本身不是一個固定的概念,是會隨著時空和歷史的變遷而移易;但基本上,反對激烈地變革、或者要求維持現狀或現行制度,就是「保守」的一方。18、19世紀,英國成為近代政治史上第一個邁入議會與政黨政治的先驅國家,當時英國政壇上,分為主張鞏固王權、以及主張繼續民主改革以便將權力下放人民的兩派;隨著民主改革浪潮擴散到歐洲各國,這樣對立的兩派也同樣出現在各國。於是後者被稱為「自由主義」,前者就成為那個時代的「保守主義」,後來又稱之為「古典保守主義」。到了20世紀,由於社會主義(或共產主義)的風行,許多人主張在共和體制(相對於先前已走出的帝制)之下,將民主化及資本主義化帶來的新弊端,用社會主義的手段加以革除。於是這個時代反對社會主義、繼續抱持延續著上一世紀「自由主義」的作風者,反而成了相對保守的一方,也因此被稱之為「現代保守主義」。

12.parochial political cultrue:「原始政治文化」(這邊有個字拼錯,應該是culture)。在一些地處偏遠或未開發的落後及部落地區,其人民對於「政治」和現代政治制度中各種職務的角色僅有極為薄弱的概念,這種類型的地區所呈現出來的政治文化,稱之為parochial political culture。

13.electoral dealignment:「選民解組」。許多國家原本大多數選民都有各自旗幟鮮明的政黨傾向,但在政治變革的浪潮衝擊下,多數選民揚棄了一貫的政黨傾向、而變成所謂的「中間選民」,這種現象稱之為electoral dealignment。

VivianX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關鍵性選舉critical election

在此類選舉中,投票的決定似乎是傳統的政黨認同與短期的、與具體候選人或議題主張相聯繫的“急劇上升”(surge)的諸因素相結合的產物。

“關鍵性選舉”反映的是美國政黨政治和選舉政治的長期變化。選舉對美國政治進程和政黨政治的影響主要通過“關鍵性選舉”表現出來。 所謂“關鍵性選舉”,又稱“關鍵性選舉重組” (critical electoral realignment)【注釋】李道揆先生稱之為“關鍵性政黨選民重組”或“政黨選民重新組合”。參見,李道揆:《90年代的美國政治》,《美國研究》1997年第4期。【注尾】或“政黨選民重組選舉”(realigning election),指的是“在一系列選舉中出現了新的政黨選民聯盟和投票模式,從而從根本上改變了國家政治和公共政策的進程”。


“關鍵性選舉”通常發生在美國政治發展的主要轉捩點,公民穩定的政黨忠誠與作為基礎的不斷變化的社會和經濟條件之間的衝突是“關鍵性選舉”發生的主要原因。

美國五次關鍵性選舉

1800年總統選舉,傑弗遜的民主共和黨戰勝聯邦黨,導致聯邦黨被拋棄,是為第一政黨體系;1828年傑克遜的民主黨戰勝輝格黨,開始了民主黨占主導地位時期,直到1860年共和黨的林肯贏得大選,為第二政黨體系;1860年林肯當選總統後,共和黨上升為全國性大黨,開始了第三政黨體系;1896年總統選舉,共和黨候選人麥金萊戰勝民主黨和第三党—平民党候選人贏得大選,開創了第四政黨體系;1932年大選,羅斯福的民主黨戰勝共和黨,開始了第五政黨體系

VivianX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分立政府 divided government:

一個國家政府的行政權與立法權由不同政黨掌握
說白一點 國會多數是A黨 總統或內閣由B黨擔任/組成 B黨在國會是相對少數
政府的決策由B黨負完全的政治責任 A黨雖在國會佔多數 仍然是在野黨
舉例: 柯林頓當總統時 從1994年到2000年 共和黨在國會都佔多數
但是執政黨仍是民主黨

左右共治 cohabitation
實務上來說是總統和總理分屬不同政黨且共享行政權
在左右共治裡 行政權被切割成兩半 (可能一半大一半小)
政府的決策由兩個共治的政黨一起負責任
舉例 法國左派的密特朗當總統時曾任命右派的席哈克當總理

左右共治和分立政府的差別:
在分立政府中 行政權沒有被切割 但是左右共治時行政權被切割


提供者寫的很白話....但點出核心... 但就當提醒自己好了

VivianX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社會資本這一概念最早於1980年出現在法國《社會科學研究》雜誌上,文章的題目為「社會資本隨筆」,作者是法國社會學家布爾迪厄,他把社會資本定義為「實際或潛在資源的集合,這些資源與由相互默認或承認的關係所組成的持久網路有關,而且這些關係或多或少是制度化的。」一年後,經濟學家盧裏也使用了這個概念。1988年,社會學家科爾曼發表專文從社會結構的角度論述了社會資本概念。1993年,美國著名社會哲學家普特南的《讓民主政治運轉起來》一書問世,這是他和一些同事就社會資本問題對意大利行政區政府進行了20年調查研究的成果,該書立即成為當年的暢銷書。此後,他又發表了一系列文章,如「獨自打保齡球:美國下降的社會資本」、「公民美國的奇怪消亡」、「繁榮的社群——社會資本和公共生活」等。這些文章引起了廣泛關注和評論,許多學者熱烈參與討論,以至形成了20世紀接近尾聲時理論界的一道獨特風景線。普特南對社會資本做了這樣的界定:「『社會資本』指的是社會組織的特徵,例如信任、規範和網路,它們能夠通過推動協調和行動來提高社會效率。社會資本提高了投資於物質資本和人力資本的收益。」這一定義得到了普遍的認同,並被作為解釋經濟增長和政治穩定等社會發展現象的關鍵因素。紐頓從三個方面來理解社會資本:(1)社會資本是由公民的信任、互惠與合作等一系列態度和價值觀構成的;(2)社會資本的主要特徵體現為將朋友、家庭、社區、工作以及公私生活聯繫起來的人格網路;(3)社會資本是能夠推動社會行動的社會結構和社會關係的一種特性。社會資本最重要的性質是:不可轉讓性和公共物品特徵。科爾曼認為影響社會資本存在的因素有:(1)關係網路的封閉性,以維持相互信任;(2)社會組織或社會關係的穩定性,提供結構保證;(3)意識形態的制約性,對信仰者的約束作用;(4)官方支持下的需要的滿足程度,影響社會資本的價值。

VivianX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凱因斯注重於 就業 利息及貨幣的一般理論
所以凱因斯認為政府的干預可彌補市場自由經濟之缺點。這種論點叫做凱因斯革命。
凱因斯學派意義:1.認為失業才是社會常態 2.認為解決現代複雜的經濟問題,必須從總體經濟出發,建立期已達成充分就業為中心,社會有效需要為方法的經濟理論體系。 3.主張由政府參加經濟活動,以挽救資本主義自由放任的危機 4.再經濟蕭條時,政府因大規模鼓勵投資,實行赤字財政政策。
根據凱因斯 (J.M. Keynes) 的國民所得決定理論模型,由外生變數 (減低關稅) 誘發的消費支出,一方面會透過乘數效應 (multiplier effect) 使國民所得增加,另一方面亦會透過加速效應 (accelerator effect) 誘發投資支出增加而再進一步推高國民所得。
凱恩斯的經濟理論,主要內涵及政策主張體現在三個方面:其一,對於失業問題,凱恩斯認為除傳統理論所說的“摩擦失業”和“自願失業”外,還有“不自願失業”,若不加救治,這類失業將引發自下而上的革命。因此,他改變了傳統經濟學強調物價穩定的戰略目標,而主張把保證“充分就業”、消除經濟危機和實現經濟增長作為經濟政策的首要目標。其二,對於經濟危機及失業根源問題,凱恩斯歸結為由“消費傾向”、“資本邊際效率”、“流動偏好”三大“心理規律”和貨幣所決定的“有效需求”不足,而一國的就業水準恰恰取決於“有效需求”。他認為總需求是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之總和,消費需求與投資需求不足將導致總需求或“有效需求”不足。其三,對於如何實現就業均衡的問題,凱恩斯認為,資本主義制度本身不存在自動達到充分就業均衡的機制,在自由放任的狀態下,資本主義社會總是存在“有效需求”不足,不能達到充分就業。為此,就需要擴大政府機能,對經濟進行干預。可見,凱恩斯經濟學的基礎和核心就是“有效需求原理”。凱恩斯反復強調,“消費乃是一切經濟活動之唯一目的,唯一物件。就業機會必受總需求量之限制”這是凱恩斯就業理論的出發點。鑒於在自由放任的社會狀態下,“非自願失業”是長期存在的,而且單憑自發的供給和需求,或自發的儲蓄和投資的均衡所決定的“有效需求”不能實現充分就業,凱恩斯主張政府干預經濟,通過政府的決策來刺激消費、增加投資,實現充分就業。凱恩斯把增加和穩定就業的希望寄于增加和穩定投資上,但他不同意把投資完全委託私人資本家,而是主張實行“投資社會化”,由國家、政府來總攬。

VivianX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市民社會(Civil Society)在歐洲最早出現在西元前五世紀的希臘城邦和羅馬帝國,在這兩各地方普遍維持著城市生活方式,城市文明,並且在這種理想城市中,產生了自由民。他們一方面是特定城市國家的市民,是屬於謀求自身利益的私人,另一方面,他們是特定國家的公民,不屬於他自己而屬於國家,是一個「公人」,必須在必要時犧牲自己的利益去維護公益。


中世紀的城市運動使商人成為城市市民的主體,形成了與封建主的領地、城堡相區別的具有合法地位的自治性社會。在這裏,城市居民以商人和手藝人為主,他們儘管出身不同,但是在政治上和法律上是平等的,都獲得了同樣的法律地位,即公民權。公民對城市事務的參與首先是通過行會和兄弟會等市民自治組織和機構,以保護自身利益為目的。市政議會的權利來自公民群體,並受到市民大會的監督。中世紀的市民社會同政府的分離,而且表現在“它對政府,對整個社會的政治生活乃至社會生活的影響和參與。但是,中世紀城市具有強烈的排他性,特別是到了同業公會時期,這種排他性嚴重違反了現代民主精神。


近代市民社會的形成是西元18世紀到19世紀。在戰勝各種市場經濟發展的危機過程中,人們開始對社會秩序的原則進行反思,開始越來越把視角轉向社會內部,從社會自身的運作來解釋社會秩序的存在。近代市民社會開始逐漸獨立於政治國家,反對專制制度,明確地劃分出市民社會與國家的界限,形成了具有現代資本主義制度產物的,具有一定政治功能的市民社會。


1767年,亞當‧福格森將其《市民社會史論》(An Essay on the History of Civil Society)首版於英國愛丁堡,他認為市民社會就是擁有政府和法律的文明社會,是公民自治自決的社會。在市民社會中,每個公民都自覺關心社會的公共利益,積極參與國家的政治生活。另一方面,福格森又不得不痛心地承認,由於分工和致富欲的發展,公民們喪失了公共精神,他們把政治和軍事問題交給官僚處理,這就在無意中為專制制度準備了條件。福格森的思想體現了近代市民社會的轉型。現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是在19世紀,托克維爾(Tocqueville)認為「一個多元的且獨立於國家之外的自組織的市民社會是民主的一個不可或缺的條件」,並且認為制約專制政治的方式必須通過處於國家機構直接控制以外的市民社團的成長和發展。

從市民社會演進的歷史可以看出,現代意義上的市民社會是國家與社會逐步分離的產物,它是具有一定政治功能的社會結構形態。市民社會的形成對於制衡政治國家的權力,推進社會的民主化進程有著重要的意義。

VivianX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

◎政治正確
八十年代始於美國的一個語言使用正統化運動,目的在去除語言中因傳統所流傳下來的偏見--例如對種族、性別、性傾向、年齡群、生態觀的偏見,創造一
個中性、無歧視的溝通環境(Random House Webster's CollegeDictionary,1991)。

受這個運動影響特別深刻的是美國的新聞界和學界,他們改革的對象大致可分成三類:1.慣用俗成,可是對特定種族、宗教、性別、年齡群含有歧視和不公
平意味的言詞。2.刻板印象,例如認為黑人比較懶惰,女人比男人笨等。3.惡意的嘲諷,例如一些對同性戀的玩笑(The Oxford Companion to theEnglish
Language. 1992)。

取而代之的是一些中性、無歧視意味的詞句。如果你使用了這些詞句,表示你在「政治上正確」(這也意味著在其他領域不一定就是正確),你使用了傳統
的詞句,表示你政治不正確。檢查你用的詞句正不正確,叫做政治正確檢查(PC Check)。

本文發表者 Kingyo,轉錄於 politics board

VivianXiao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